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莎国际”)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9/2020年报,报告期内,总营业额(包括持续经营业务和已终止经营业务)为53.9亿元,同比下滑28.83%;总亏损达到4.6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溢利为4.24亿元。
2019年香港地区的社会事件,持续的中美贸易战,以及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中国内地旅客赴港澳个人游计划暂停,这些外部问题,让莎莎国际在去年至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煎熬。为了减少损失,莎莎国际采取一系列来“续命”,包括争取减租、关闭标志性门店在内的十多家门店、减薪裁员降低员工成本等。
莎莎国际成立于1978年,最初是由其创始人郭少明与妻子在香港铜锣湾经营的一家小型化妆店,多年发展后于1997年登陆港交所。上市后,莎莎国际先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非典来袭的打击。顶住了这些压力的莎莎国际很快迎来了新的曙光。
2003年7月28日,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游于正式实施。为了抓住这一波红利,郭少明很快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要求店员们都学会普通话,另一件是在旅客必逛的香港黄金地段为寻找旺铺。
莎莎香港门店(图片来源:莎莎国际官网)
作为拥有低税率的自有贸易港,香港是闻名全球的购物天堂。而化妆品是内地女性消费者购物清单前列,莎莎国际成为了最先受惠自由行的零售商家之一。
从2003-2008年,莎莎国际的营收增长了109%。 另据公开统计数据,2007年,在香港的内地游客中,平均每10人中会有4人去莎莎国际门店。
随着2009年4月起,深圳户籍居民可申请多次来港入境签注,这一政策刺激了深圳居民访港次数。香港代购也从那时开始蓬勃起来,成就了2011年莎莎国际在港澳的高光时刻。
那一年,莎莎国际以45万元月租拿下了位于尖沙咀北京道诚信大厦约650平方米的大店,这家标志性门店一度是内地游客扫货的地点之一。租约到期之后,又以约119万元高企月租进行续租。
如此蓬勃态势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2014财年莎莎营收增至70亿元,净利润超过6.3亿元,成为历年营收里最高的一年。莎莎在当年的财报中提到,即日往返香港的旅客人次增长19.1%仍然是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
财报提及,内地游客为莎莎国际贡献的销售额占到70%以上,远远超过香港本土消费者的销售额贡献。不过,这样的利润结构如同一把“双刃剑”,享受内地游客带来的红利同时,也让自身业绩越来越陷入依赖。
2014年下半年开始,这样的利弊博弈愈发明显。
香港地区爆发的反水货客事件令访港旅客却步,再加上,2015年限制深圳户籍居民访港的通行证于到期后由“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后,导致当年访港内地旅客即日往返人次下跌9.1%。
与此同时,日韩旅游市场的火爆,也分流了一部分赴港游客。2015年上半年,韩国和日本分别位列内地游客旅游目的地排行的首位与第三,香港为第四。来到2018年,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已超过800万,而莎莎国际销售的不少“药妆”来自于日本,游客更倾向于原产地购买。
还有一个莎莎国际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内地游客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逐渐趋向来自消费力较弱的低线城市,致使近年来每宗交易平均销售额受到影响,也导致业绩进一步转弱。
历年财报显示,从2014年以后的大多数时间里,莎莎国际同店营业额都处在负增长状态。
只有2018年,随着高铁(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利好刺激,莎莎国际同店营收才得以小幅回升。莎莎国际在财报里表示,高铁西九龙站和附近尖沙咀区的零售店表现理想,而港珠澳大桥开通带来的内地旅客主要以观光为主、消费力有限,对香港整体销售未带来刺激。
而在这一年颁布、2019年正式实施的《电商法》,又给莎莎国际浇上一盆冷水。原本店内有很大一部分是卖给内地代购,但法令的实施使得代购和水客们趋于谨慎,莎莎国际在财报中承认,代购人数及次数减少影响了销售额。
意识到过度依赖内地游客会带来的风险,同时看到了内地经济的发展,莎莎国际自2005年起便将视线转移到内地市场。
莎莎国际广州时尚天河店(图片拍摄:吴容)
它先是在上海开设了内地第一家门店,2008年将门店带到了北京和武汉,内地门店总数达到12间。再往后十多年里,其在门店数维持在五六十家左右难以扩张,内地业务也长期处于亏损之中。梳理财报可知,从2015年至2018年分别亏损了3131万元、1193万元、806万元、1272万元。
文章来源:《国际公关》 网址: http://www.gjggzz.cn/zonghexinwen/2020/0801/404.html